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3种光敏剂毒杀白纹伊蚊幼虫的实验室与野外应用研究
郑学礼; 王春梅; 张超; 戴目巍; 栾浩; 王凤平; 吴淡娟; 陈文霞
摘要1175)     

目的研究光敏剂琥红(RB)、赤鲜红B、α-三噻吩对实验室饲养及野外白纹伊蚊4龄幼虫的杀灭效应。方法分别在实验室和野外条件下,计数不同药物浓度、不同光源照射和照射强度、不同处理时间的RB、赤鲜红B、α-三噻吩作用后白纹伊蚊4龄幼虫的死亡数,分析其影响杀蚊幼虫的实验参数。用组织化学的方法,研究其毒理机制。结果RB、赤鲜红B、α-三噻吩无暗毒性。用固定光源100W日光灯照射,照射强度为320×102lx,时间为6h;RB药物浓度分别为10、25μg/ml,赤鲜红B药物浓度分别为100、150μg/ml,皆可达到100%杀灭白纹伊蚊4龄幼虫的效果。用中低强度的太阳光照射5h,α-三噻吩药物浓度为1μg/ml,亦可达到100%杀灭白纹伊蚊4龄幼虫的效果。初步将赤鲜红B、α-三噻吩分别应用于野外不清澈和清澈自然水体内控制白纹伊蚊幼虫,赤鲜红B、α-三噻吩在野外不清澈水体内的杀虫率分别为46%和49%,而在清澈自然水体内的杀虫率分别为67%和89%;但当持续强度太阳照射,α-三噻吩在前2种水体内杀虫率皆可达到98%。组织化学试验结果显示:用RB、赤鲜红B、α-三噻吩处理的白纹伊蚊4龄幼虫,经光毒作用...更多后,蚊中肠绒毛消失,细胞肿胀,细胞核消失。脂肪体在表皮下广泛分布,马氏管外形不规则及管腔狭窄等病理变化。结论RB、赤鲜红B、α-三噻吩3种光敏剂皆是高效、实用的光敏化杀虫剂。

2009, 21 (3): 183-186.
3种光敏剂毒杀白纹伊蚊幼虫的实验室与野外应用研究
郑学礼,王春梅,张超,戴目巍,栾浩,王凤平,吴淡娟,陈文霞
摘要1631)      PDF (1062KB)(3611)   


【摘要】 目的 研究光敏剂琥红(RB)、赤鲜红B、α-三噻吩对实验室饲养及野外白纹伊蚊4龄幼虫的杀灭效应。 方法 分别在实验室和野外条件下,计数不同药物浓度、不同光源照射和照射强度、不同处理时间的 RB、赤鲜红B、 α-三噻吩作用后白纹伊蚊4龄幼虫的死亡数,分析其影响杀蚊幼虫的实验参数。用组织化学的方法,研究其毒理机制。结果 RB、赤鲜红B、 α-三噻吩无暗毒性。用固定光源100 W日光灯照射, 照射强度为320×102 lx, 时间为6 h; RB药物浓度分别为10、 25 μg/ml,赤鲜红B药物浓度分别为100、150 μg/ml,皆可达到100%杀灭白纹伊蚊4龄幼虫的效果。用中低强度的太阳光照射5 h, α-三噻吩药物浓度为1 μg/ml,亦可达到100%杀灭白纹伊蚊4龄幼虫的效果。初步将赤鲜红B、α-三噻吩分别应用于野外不清澈和清澈自然水体内控制白纹伊蚊幼虫,赤鲜红B、 α-三噻吩在野外不清澈水体内的杀虫率分别为46%和49%,而在清澈自然水体内的杀虫率分别为67%和89%;但当持续强度太阳照射,α-三噻吩在前2种水体内杀虫率皆可达到98%。组织化学试验结果显示:用RB、赤鲜红B、α-三噻吩处理的白纹伊蚊4龄幼虫,经光毒作用后,蚊中肠绒毛消失,细胞肿胀,细胞核消失。脂肪体在表皮下广泛分布,马氏管外形不规则及管腔狭窄等病理变化。结论 RB、赤鲜红B、α-三噻吩3种光敏剂皆是高效、实用的光敏化杀虫剂。

2009, 20 (3): 183-186.
中国库蠓属三囊亚属的研究(双翅目:蠓科)
刘国平1;郝宝善2;刘金华3;王春梅4;虞以新5
摘要1110)      PDF (116KB)(675)   
目的调查研究中国库蠓属三囊亚属的种类分布和分类。方法用帐诱、灯诱和挥网采集蠓。结果记述了中国库蠓属三囊亚属的鉴别特征,其在国内的分布现已知有33种,报道了主要鉴别特征的测量值,编制了雌虫和雄虫的分种检索表。结论为我国库蠓属三囊亚属的区系分布和分类研究提供了依据。
中国单囊库蠓亚属的种类分布及分类研究(双翅目:蠓科)
王春梅;刘国平
摘要1068)      PDF (102KB)(551)   
目的:调查研究中国单囊库蠓亚属种类分布和分类。方法:采用帐诱、灯诱和挥网法采集蠓。结果:我国单囊库蠓亚属 Culicoides( Monoculicoides)已知10种,其中翅痣库蠓 C.( M.) stigma为中国新记录,记述了该亚属的种类分布,亚属鉴别特征,主要特征测量值和雌、雄虫分种检索表。结论:为我国单囊库蠓亚属的区系分布和分类研究提供了依据。
黑龙江省兴凯湖鼠类的调查研究
刘国平;王春梅;李东力;陈春田
摘要1126)      PDF (68KB)(621)   
目的:调查黑龙江省兴凯湖鼠的种类及生态习性。方法:夹日法捕鼠。结果:在兴凯湖共捕鼠2177只,计7属8种,黑线姬鼠(73.3%)为野外优势种,小家鼠(75.9%)为室内优势种。不同生境、场所和月份鼠种组成有所不同。黑线姬鼠、小家鼠、褐家鼠在5~11月间出现一次高峰。结论:为有效开展调查地区的鼠类防制提供了生态学依据。
黑龙江省中俄边境地区吸血蠓的区系和生态研究
刘国平1;王春梅1;金斗星2;王静云3
摘要1040)      PDF (104KB)(667)   
目的:研究黑龙江省中俄边境地区吸血蠓的种类分布及主要种群的生态习性。方法:人帐诱、诱虫灯诱和挥网法。结果:在6个市县采获吸血蠓412989只,计2属35种,刺螫库蠓(36.5%)和不显库蠓(36%)为优势种群。不同生境、场所和月份的蠓种组成有所不同。主要蠓种的活动季节分别为:刺螫库蠓14旬,兴安库蠓10旬,不显库蠓8旬,灰黑库蠓和淡角库蠓6旬,端斑库蠓5旬。刺螫库蠓、兴安库蠓和不显库蠓在整个活动季节出现2次高峰,灰黑库蠓、淡角库蠓和端斑库蠓只出现1次高峰。刺螫库蠓、兴安库蠓、不显库蠓和灰黑库蠓昼夜24h均有活动,在日出、日落前后1~2h内出现晨、昏2次高峰。结论:基本查清调查地区吸血蠓种的分布及主要种群的生态习性,为有效地开展吸血蠓的防制提供了生态学依据。
吉林省中朝俄边境地区恙螨的生态研究
刘国平; 王春梅; 刘希真; 李东力; 宋承辉
摘要1135)      PDF (248KB)(576)   
目的:调查吉林省中朝俄边境地区恙螨的生态习性。方法:笼日法捕活鼠,收集恙螨,鉴定种类。结果:1990~1995年在珲春、和龙市采获恙螨5161只,计4属13种,田宫新恙螨(36.0%)、波氏新恙螨(15.9%)、已纤恙螨(14.9%)和日本新恙螨(11.3%)为主要种类。不同生境、鼠种和月份的恙螨种类组成有所不同。红背染螨率最高(92.0%),东方田鼠染螨指数最高(91.5只)。已纤恙螨、波氏新恙螨、田宫新恙螨和虾夷五角恙螨的活动季节分别为4.5、3.5、2.5和2.0月;均出现一次高峰。结论:该地区恙虫病媒介恙螨有待深入研究。
黑龙江省的吸血蠓类及一新种描述(双翅目:蠓科)
王春梅; 刘国平
摘要1154)      PDF (110KB)(631)   
目的:调查黑龙江省的吸血蠓。方法:人帐、动物、诱虫灯诱和挥网法。结果:1980~1995年共采获吸血蠓2属44种,描述了完达山库蠓新种;记述了44种吸血蠓的分布。结论:对深入开展黑龙江省吸血蠓的研究提供了依据。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医学昆虫标本馆(北京100071)。
我国东北边境地区虻类调查
刘国平1; 全理华1; 徐政府1; 王春梅1; 许荣满2
摘要1299)      PDF (74KB)(692)   
目的:调查我国东北地区虻类分布、种群组成及其季节消长。方法:人帐、人诱、动物(牛、马)诱法。结果:1980~1989年在东北边境9县采获虻5属46种,其中大兴安岭亚区(2县)31种,长白山亚区(7县)44种。优势虻种为短小瘤虻、骚扰黄虻和痣翅瘤虻。不同月份的虻种组成有所不同。短小瘤虻、痣翅瘤虻、僻氏虻、骚扰黄虻和黑胫黄虻在整个活动季节均出现一次高峰。结论:5月下旬至8月下旬是虻类的主要活动季节,是加强防制的有利时机。
东北边境地区革螨的区系和生态研究
刘国平; 陶增光; 王春梅
摘要1048)      PDF (90KB)(627)   
目的:调查东北边境地区革螨的区系分布及生态特性。方法:捕活鼠,捡革螨,鉴定种类。结果:共采获革螨7987只,计4科9属21种,以耶氏厉螨(占26.8%)和厩真厉螨(占22.5%)居多。不同鼠体、生境和月份革螨种类组成有所不同。带革螨率以林姬鼠最高(68.0%),带革螨指数以褐家鼠最高(13.4只)。纳氏厉螨和耶氏厉螨有两次高峰,厩真厉螨仅一次高峰。结论:耶氏厉螨和厩真厉螨是传播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可能媒介。